一、「濕氣」是什麼?體內濕氣重常見症狀?
1) 中醫學講的「濕氣」
中醫的「濕氣」代表的是體內不正常的代謝產物,它並不是一個可以肉眼觀察到的實體物質,而是一種身體的狀態。
在中醫理論濕氣是一種病邪,濕氣如果無法去除在體內日積月累就會造成疾病的發生。而濕氣產生的原因與體內的水分代謝和運行的異常有關。
濕氣可以來自於外部環境,稱為「外濕」,也可以是體內失調所產生的稱為「內濕」。
「外濕」是因為外界的氣候、環境潮濕等因素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而「內濕」則是因為體內臟腑功能失調,造成體內水液代謝不良而產生的濕氣。
可以把「濕氣」想像成體內產生的具有黏滯性而且沉重的廢棄物,它會使體內的氣血運行變得緩慢,導致經絡阻滯,影響器官功能,使身體感到沉重、倦怠。
濕氣尤其會影響消化系統,造成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身體水腫等問題。當濕氣阻塞到經絡,會造成導致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
2) 體內濕氣重常見症狀
如何知道體內有濕氣?從身體的症狀表現可以觀察出你體內濕氣的狀況。
順便一起檢視自己的身體是否有以下症狀吧!
1. 水腫、體重增加:
濕氣最直接就是造成水腫,可以明顯觀察到體重增加、手指腫脹平日佩戴的戒指變緊繃、
眼瞼水腫導致眼袋變嚴重等現象,水腫發生在腿部則按壓小腿前的脛骨處會出現凹陷無返回彈的現象。
2. 頭暈頭重:
「濕性重濁」濕的特性是沉重、不清爽的。體內濕氣堆積會造成頭部沉重、頭暈,如同頭部裹著一層厚毛巾,尤其在早晨剛睡醒時特別明顯。
3. 疲倦和乏力:
體內濕氣會影響氣血運行,可能會感覺身體沉重、乏力、容易疲倦,睡眠再多也無法恢復精神,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4. 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
濕氣影響消化系統造成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部脹氣不適。
5. 關節疼痛和肌肉酸痛:
濕氣阻滯經絡造成關節疼痛、肌肉酸痛,尤其是在變天下雨或寒冷的冬季更為明顯。
6. 濕疹或癢疹:
當濕氣累積在皮膚會導致表皮經黏膩不清爽的感覺,嚴重的狀況出現搔癢、濕疹等現象,尤其是潮濕的氣候環境症狀會加重。
7. 尿液和排便異常:
濕氣滯留在體內可能會影水分代謝,可能會出現尿頻、尿量增多,或是排便不暢、大便黏膩、大便不成形甚至經常腹瀉。
8. 舌苔變化:
濕氣會造成舌苔不容易的剝落,使得舌苔變成厚厚黏膩的一層,舌苔太厚會影響味覺,吃麼食物都覺得口淡無味。


二、造成體內產生濕氣的主因?
體內產生濕氣的原因有多方面,和環境、飲食、個人體質等相關,主要因素造成:
環境因素:
長時間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例如居住在山區或者是濱海地區,或者是節氣變化,
例如雨季和梅雨季節,空氣中的溼度高就容易使身體受濕氣侵襲,這個屬於「外濕」。
外界潮濕的環境會使體內的濕氣無法有效排出,當身體調節的能力不足,濕氣積聚在體內進而形成「內濕」。
脾胃功能失調:
「脾主運化水濕」,中醫的脾指的是腸胃消化系統,當脾的運化功能失調,不能有效將體內的水濕排除,濕氣就會在體內積聚成為病理產物。
飲食習慣:
脾胃功能失調再加上攝取過多油膩、甜食、冰品或冷飲會弱化脾胃的運化水濕功能,造成濕氣在體內堆積。
氣血失調:
氣血是在體內進行營養與能量輸送的介質,當氣血運行不暢,營養與能量無法運,濕氣無法排除導致在體內滯留,整體代謝變差形成病理濕氣。
情緒因素:
情緒壓力、焦慮或抑鬱等情緒狀態會影響脾胃功能以及氣血循環,進而影響體內濕氣的代謝。


三、改善體內濕氣,加強代謝排毒的方法
要改善體內濕氣,須從環境、運動以及飲食等方面著手。如果你本身就居住在比較潮濕的環境,
記得經常開啟除濕機,並將室內環境濕度保持在55%~60%,這是人體最舒適的濕度,減少外濕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
當濕氣已經在體內堆積,仍然可以藉由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技巧來幫助排除濕氣。
人體的濕氣可以通過汗孔以及二便排出,因此適度的排汗以及通暢的大小便都可加速濕氣的排除。
流汗是排除身體濕氣的方法之一,適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或者是早每日泡澡讓身體微微出汗可以改善氣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濕氣的排出。
飲食方面平日多攝取含有辛香料食物,如:蔥、薑、蒜、胡椒、大茴香、小茴香、肉豆蔻等,可以打開汗孔幫助排汗,進而排出體內濕氣。
中醫認為濕氣也可以藉由大小便排出。有些食物本身就具有助排小便的功能,
例如紅豆、綠豆、薏仁、冬瓜、小黃瓜、苦瓜等,內濕重濁的體質適合多食用這一類去濕的食材。
幫助體內排濕也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全穀、根莖作為澱粉類主食,每日必備蔬菜和水果,有助於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還可以肚臍為中心以順時鐘的方向輕輕按摩腹部,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和促進排便,幫助體內濕氣排除。


有沒有給工作/生活忙碌的人的小技巧呢?
如果你是經常外食沒有辦法攝取具有去濕功能的食物、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運動排汗的族群,
想要加強代謝去除體內濕氣可以利用具有去濕功效而且無咖啡因的天然茶飲。
接骨木花是西方傳統的草藥植物,具有利尿的功效能夠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同時能抗氧化幫助抵抗自由基,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
蕁麻葉也是西方常見的植物,它可以被當作野菜食用或者添加於茶飲和化妝保養品,
除了有利尿的功效,具有抗炎、抗菌、抗組織胺的功效,能夠緩解皮膚過敏、濕疹等症狀,所含的植物纖維能促進腸道健康,減少便秘,改善消化功能。
蒲公英葉在西方會當作野菜般食用,而蒲公英根則會製作成茶飲,蒲公英根茶經研究蒲公英對於多種細菌有抗菌作用。
薄荷中醫認為性味辛涼,質輕宣散,它清涼的感覺能作用在皮膚表面舒緩紅疹瘙癢。
中藥也會使用蒲公英的全草治療皮膚發炎、青春痘等疾病,也具有健胃、利尿的功效。
濕的特性是重濁黏膩,尤其影響脾胃系統造成氣機壅滯,因此會使用一些具有溫通、理氣、健脾的中藥除濕,
而這些中藥的特點就是有著獨特的香氣,而這種去濕方法叫做「芳香化濕」,例如甜茴香、大茴香、小荳蔻都具有這樣的功效。
外濕與內濕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層面,濕氣不除百病生,要做到體內除濕並不難,
只要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養成運動習慣,搭配正確飲食以及茶飲多管齊下,可以促進身體的氣血循環、增加新陳代謝與調節生體機能,
幫助體內濕氣的排除就能夠改善濕性體質,恢復身體健康。


HOPE編輯推薦 | 無咖啡因天然茶飲【DR JACKSON’S 淨化排毒茶 Detox tea】


生藥學專家帶領研發,適合濕熱氣候的去濕複方草本茶!
和水腫、排便不順、肌膚癢疹說再見
✅ 0卡無咖啡因、無添加色素與調味劑
☕ 冷熱飲皆可,餐後助消化
⚡ 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促進循環代謝
天然配方:小茴香、大茴香子、檸檬草、小豆蔻、蕁麻葉、接骨木花、蒲公英根、綠薄荷
>>>SHOP NOW
關於作者
璽悅中醫診所院長 羅珮琳醫師
現職:
璽悅中醫診所院長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
前御絨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中醫院區主治醫師
前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住院醫師
中醫皮膚專科醫師


10/10 HOPE 編輯 |David Su 蘇維信
我們相信生活充滿選擇,選擇決定於態度,而 10/10 HOPE 就代表一種選擇的態度!
https://hk.1010hope.com/journal
©10/10 HOPE .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